建投分享|黑色系列研究之十一:焦化行业去产能政策梳理
一、焦炭产能过剩+环保趋严,“以钢定焦、减量置换”成为政策主基调
2013年焦炭过剩量达到顶峰,后经历市场主导(2013-2015)和政策主导(2016至今)去产能两阶段。受益于下游的旺盛需求,焦炭市场在2004年和2009年迎来两次新增产能投放高峰,2000年以来焦炭产量也呈逐年上升态势,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小幅下滑,后又继续增长,2013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.8亿吨;与此同时,焦炭需求增长却跟不上产量的脚步,焦炭过剩量也波动攀升,2013年过剩量达到8178万吨。2013至2015年焦炭行业开始市场化去产能、压减产量,但2015年焦炉产能利用率达到历史低位,可见市场化去产能效果并不显著。2016年,钢铁煤炭行业开启供给侧改革,焦炭过剩量持续下滑,2019年则有所回升;在利润驱动下,2016年焦炉产能利用率提升,尽管受限产政策约束,2017年有所回落,但后续年份均保持小幅上涨态势。
环保监管趋严,落后的4.3米焦炉是重点淘汰对象。主焦炉炭化室高度是衡量焦炉工艺的重要指标,国内主焦炉炭化室高度通常有4.3米、5.5米、6米、7米等型号。其中,4.3米焦炉属于低端产能,生产效率低下、产品质量低劣且污染更大,使用同样煤种炼焦,6m焦炉生产的焦炭比4.3m焦炉的M40要高3%-4%,M10降低0.5%。因此,2014年国家修订焦化行业准入门槛,要求顶装焦炉炭化室高度≥6米、容积≥38.5立方米;捣固焦炉炭化室高度≥5.5米、捣固煤饼体积≥35立方米。而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数据,2016年,4.3米及以下焦炉产能占比为48.1%。随着国内环保政策趋严,国家2018年起开始大批淘汰4.3米及以下焦炉,新建5.5米及以上的优质产能。
2016至2018年,国家针对煤-焦-钢行业发布了系列去产能及环保限产政策,奠定了“以钢定焦、减量置换”的政策基调,焦炭期现价格应声上涨。
1)2016年煤-钢去产限产利好焦炭,期价较年初涨近140%。2016年初,国家开始在钢铁煤炭行业实行供给侧改革,国务院6号文和7号文的相继发布,为钢铁和煤炭行业量化了“十三五”期间去产能的目标。尽管政策主导去产能的触手尚未伸向焦化行业,中焦协也于2016年1月发布《焦化行业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,明确淘汰全部落后产能,焦化准入产能达70%以上,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等目标。受此影响,河北限产严格、力度空前,焦炭供应短缺;下游钢厂产能去化、钢材价格上涨,对焦炭采购积极性提升;此外,“276”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得上游煤炭产能产量缩减,炼焦煤价格连续上涨,再叠加货运限超政策导致运费增加,对焦炭价格形成有力支撑。2016年,焦炭价格一路飙升至2200-2300区间,年末期价1518元/吨,较年初涨近140%,全年受政策扰动较大。在利润驱动下,焦企开工积极,2016年焦炭过剩量同比降幅由15年的25%放缓至7%。
2)2017年,政策主要通过需求端和成本端影响价格走势,供给端影响在年末有较强体现。2017年上半年需求端矛盾并不突出,焦化厂库存高企,“276”政策废除使得焦煤生产限制逐步放开,原材料供应宽松使得焦炭价格失去支撑,焦炭价格承压下行;与此同时,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多项政策,涉及“2+26”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及环保新规、全国安全大检查等,但由于政策落地尚需时日,对上半年期现价格扰动较小。7-9月,生铁产量增速维持高位,对焦炭库存的消化能力较强,期间焦煤价格有所提升,为焦炭价格提供一定支撑,焦炭期现价格最高上涨至2400-2500区间,刷新2016年以来价格新高。此后,“2+26”城市陆续出台环保限产政策,生铁产量同比增速开始下滑,下游实际需求转弱,钢厂焦炭库存持续走高;10月起,焦炉生产率大幅下跌,焦企持续累库,焦炭价格急转直下;11月,采暖季焦企严格限产,焦炭供给偏紧,焦炭价格再次走高。2017年末焦炭主力合约期价1979.5元/吨,较年初上涨34%,而现价也上涨了15%。2017年全年焦炭过剩量同比-39%,重返高速下滑轨道。
3)2018年政策通过供应端调节价格的作用逐渐加强。2018年,焦炭市场延续前两年的火热行情,期现价格震荡区间进一步收窄并上移。1-8月,前期价格小幅回落,主要受采暖季钢厂限产、焦炭产量过剩影响,而中期钢厂集中复产、库存去化明显,价格由降转升,尽管期间需求端边际减弱、供应略宽松导致价格回调,但受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扰动,供应预期紧缩,价格随后快速拉升,且再创新高;9-11月,由于各地限产政策尚未落地,生铁产量增速持续提升,焦炉生产率维持中高位(75%以上),钢厂、焦化厂焦炭库存快速去化,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,现价高位暂稳,但期价触顶随后回落;11月现价也出现季节性回落。
二、分地区:2019年主产地去产能和环保限产政策和执行回顾
华北、华东主产主销焦炭,存在区域错配、产能过剩问题,“蓝天保卫战”将其列为重点区域。
1)华北、华东地区是最主要的焦炭产地和消费地,区域间存在供需错配。我国焦化产量集中在华北、华东地区,产量占比分别达到38%、18%(2017年数据)。其中,山西产量约为8383万吨,占比19%;河北焦炭产量第二,约为4814万吨,占全国焦炭产量的11%;陕西产量占比为9%,位列全国第三。与此同时,华北、华东地区也是焦炭的主要消费地,焦炭消费占比分别为31%、24%(2017年数据)。而和产量分布不同的是,河北省焦炭消费量最高,达到8041万吨、占比20%,供应缺口为3227万吨;产量最大的山西省焦炭消费量却不足1960万吨,占全国的5%,供应过剩6424万吨;陕西省焦炭消费量也仅为830万吨,消费量占比仅为2%,供应过剩3221万吨。山西、陕西等地生产的焦炭需通过公路、铁路或水路运输至其他焦炭供应缺口较大的省份,其间的运输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产地焦炭利润。
2)相较于华东地区,华北地区产能利用不充分,产能过剩情况严重。公开资料显示,2017年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焦化产能分别为14487万吨、9000万吨、5600万吨、2900万吨,结合各自省份的焦炭年产量,可得出其相应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8%、53%、70%、71%;2017年华北地区焦化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76.72%(位列第四),而华东地区79.23%(位列第一)。此外,由于各省份钢焦产能披露尚不完整,本文用产量替代产能计算“焦钢比”,可得出华北地区、华东地区焦钢比分别为65%、43%,后者更加靠近“蓝天保卫战”提出的目标焦钢比(0.4)。由此可见,华北地区产能利用不如华东地区,产能过剩情况亦更加严重。
3)“蓝天保卫战”将华北、华东地区列为重点区域。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以及汾渭平原列为重点区域,其中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陕西等重点省份。根据《中国焦化企业地图册》数据估算,京津冀及周边的焦炭产能约占全国的26.8%,汾渭平原11城的焦化产能约占17%,长三角4省焦炭产能约占8.9%,合计达到全国产能的53%。同年10月,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发布,提出河北、山西全面启动炭化室高度在4.3米及以下、运行寿命超过10年的焦炉淘汰工作;河北、山东、河南要按照2020年底前炼焦产能与钢铁产能比达到0.4左右的目标,制定“以钢定焦”方案。
分析师:赵永均
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:Z0014584
电话:023-81157287
研究助理:张少达
期货从业资格号:F3072263
实习生唐惠珽对本文资料整理有重要贡献!
重要声明
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,中信建投期货力求准确可靠,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,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
全国统一客服电话:400-8877-780
网址:www.cfc108.com